我校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发布时间:2015-10-14                                   浏览次数: 2985

我校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化学系郑耿锋教授指导的药学院李君同学荣获年会优秀论文奖

2015919日至20日,由教育部主办的以“青春、梦想、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30余所高校的师生,1000余人相聚哈工大,共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范海林、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等领导出席了此次年会。

我校四个项目入选年会(本次年会仅东道主入选五项)。药学院李君和化学系张彦斌入选论文报告交流,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的黄奇伟和临床医学院的刘鼎乾入选了展板展示。我校教务处应质峰副处长和云永旺老师带队参会,与兄弟高校的参会教师就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2012级药学院李君同学在化学系郑耿锋教授指导下撰写的论文介孔氧化铁/硫化镉异质结用于癌细胞中的铜离子的光电化学检测荣获年会优秀论文奖。李君同学的获奖项目来自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中的“䇹政项目”。她从大一开始跨学科进入郑耿锋教授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并在导师悉心指导下逐渐开展独立研究。三年时间她申请了䇹政项目、望道项目、登辉计划等三项课题并全部结题。到目前为止,李君同学已发表十篇SCI论文,其中五篇为第一作者,第一作者累积总影响因子34,目前一篇投稿了美国化学会杂志(JACS)并在修改中。此外,她的独立研究成果还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上海赛区特等奖,并代表复旦大学在21世纪全球大学联盟(U21)本科生学术研究报告会上做口头报告。她还将在今年11月参加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美国材料学会年会(MRS),做口头报告。引领李君同学探索科学奥秘的郑耿锋教授,正是我校首批䇹政学者和如今的䇹政导师。从参与项目的第一批学生,到学成归来,成为优秀导师,继续培养后来者,我校的大学生科创项目走出来越来越多这样的佼佼者,这正是我校坚持创造条件培养学术拔尖人才,让每一个对学术有兴趣的学生都具备探究学习能力的育人理念硕果累累,并实现了学术精神的传承。

入选年会的论文还有化学系2011级张彦斌同学的《光参与的偕二卤代烃与烯烃环丙烷化反应研究》。他大二时被选拔进入化学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拔尖计划,开始进行科学研究,大三时课题高效绿色光环丙烷化反应研究入选我校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的䇹政项目,之后被推荐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指导教师为化学系郭浩副研究员。张彦斌同学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化学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6.7),并被编辑选为封底文章。入选此次年会的交流论文也是该课题的总结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结果。

在创新创业展板展示项目中,来自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的黄奇伟等同学的“开源四轴飞行器实验平台开发”项目得到了与会师生的广泛关注。这是近几年我校少有能获参展的工科项目。在2014年,黄奇伟和他的团队成功入选了我校本科生实验实践资助计划(“登辉计划”),得到了其导师冯辉老师以及信息科学工程学院其他教师的大力支持。

另外一个展板展示项目来自201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刘鼎乾,他大一时通过复旦学院“启航学术计划”进入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张鹭老师指导下开展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先后完成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资助计划“曦源项目”、“望道项目”(该项目入选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及“䇹政项目”(该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他所开展的关于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课题,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北京大学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最佳创新奖”以及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第二届学生实践创新论坛一等奖。其本人也因在微生物方面研究的成绩,获得2014年度“一健康基金”优秀本科生奖。此次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临床结核分枝杆菌RskAE83D突变对细菌SigK操纵子调控效应的影响分析”项目入选并参加展示。

本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的四个项目,全部得益于我校的本科生学术研究以及实验实践资助平台,论文的获奖也体现出了我校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的卓越成效。

我校自1998年在李政道先生设立的䇹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支持下资助优秀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2003年利用校内经费启动“望道项目”,2007年启动了“曦源项目”,2012年启动了复旦大学本科生实验实践(含创业项目)资助计划“登辉计划”),结合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后更名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建立起完善的复旦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资助平台。为本科生提供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受益面广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该平台也得到广大一线教师尤其是优秀青年学者的支持,他们或担任导师、或担任评审。他们的言传身教鼓励着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探索。